渔火明灭,海天相接处,一弯清冷的月悬于墨蓝天幕,碎银般的光洒在起伏的浪尖。小雨如丝,斜织在咸涩的海风里,一艘老旧的渔船在浪涌中轻轻摇晃,船头站着一个身影,凝望的方向,是那片被雨水模糊的、名为“故乡”的岸。林远之,曾以笔墨为剑,行走于都市霓虹,此刻却如倦鸟归林,踏上了这条湿漉漉的归途。
第十六集,风雨如晦。林远之站在村口那棵被雷劈过的老榕树下,雨水顺着他的发梢滴落。他刚从省城归来,带着满腹诗书与未竟的理想,却撞见村中因渔汛减产而愁云惨淡。族中长老叹息,年轻渔夫多已远走他乡,只余老弱妇孺守着日渐荒芜的滩涂。他心中如鲠在喉,昔日“海阔凭鱼跃”的豪情,此刻竟被这方寸之地的困顿所缚。他提笔欲书,却觉词句苍白,难描此间苍凉。
第十七集,暗潮汹涌。林远之决意振兴渔村,却非以机械捕捞、涸泽而渔。他翻阅古籍,走访老渔夫,寻得“休渔育海”之古法。然此举遭村中保守势力讥讽,谓其“书生误事”。更有奸商觊觎近海资源,暗中散布谣言,称林远之勾结外人,图谋不轨。风雨夜,他独坐船头,听涛声如诉,忆起幼时父亲教他辨识潮汐、敬畏大海的谆谆之语。他顿悟:真正的振兴,非掠夺自然,而是与海共生,如月之恒,如潮之信。
展开剩余55%第十八集,破浪前行。林远之联合村中青年,成立“海月合作社”,推行生态捕捞,利用网络平台直销海产,包装上印着渔歌与海月图案,讲述每一条鱼的故事。他亲自拍摄短视频,记录晨曦中的归帆、老渔民布网的剪影、孩童在退潮后滩涂上拾贝的欢笑。这些画面如清泉,流淌进都市人干涸的心田。订单如雪片飞来,渔村重焕生机。昔日讥笑者亦悄然加入,共同守护这片蔚蓝。
第十九集,月满归途。中秋夜,海面风平浪静,一轮皓月当空,清辉遍洒。渔村张灯结彩,举办“海月节”。林远之站在新建的观海台上,看村民载歌载舞,孩童追逐着月光下的影子。老渔夫们围坐,品着新酿的米酒,笑谈今昔。他收到消息,其倡导的“生态渔村”模式已被列为省级示范项目。他并未欣喜若狂,只是默默走向海边,将一盏亲手扎制的荷花灯放入水中。灯随波逐流,渐行渐远,如同他漂泊半生的魂魄,终于寻得归处。
第二十集,不负明月。林远之并未止步。他筹资建起“海月学堂”,教村中孩子识字、绘画,更讲述海洋生态、传统渔俗。他告诉孩子们,头顶的明月,是先人仰望的同一轮,它见证过风暴,也抚慰过孤舟。守护这片海,便是守护血脉里的月光。学堂窗外,潮声依旧,温柔而坚定。他立于窗前,身影与月光交融。远处,新一批生态渔排在月光下泛着微光,如同散落的星辰,与天穹的银河遥相呼应。
月华如练,照彻归途。林远之终于懂得,所谓“不负”,并非功成名就的凯旋,而是俯身倾听大地的脉搏,将漂泊的岁月沉淀为守护的力量。那轮故乡的月,既曾映照他离乡的孤影,亦将永恒见证,一个灵魂如何在潮起潮落间,寻得生命的锚点——深扎于故土,却辉映着远方。
发布于:河北省道正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